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音標

國際音標

Image
「 IPA 」重定向至此。關於与此名称相似的其他条目,詳見「 IPA (消歧义) 」。 關於国际音标在维基百科中的帮助说明,請見“ 帮助:国际音标 ”。 國際音標 类型 字母 语言 用來標示任何語言的語音 使用时期 1888年到現在 母书写系统 罗马字母 標音字母 國際音標 本页面包含国际音标符号 ,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为正确的IPA符号,否则可能出现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國際音標 ( 英语: I nternational P honetic A lphabet ,縮寫: IPA [a] ),早期又稱 萬國音標 ,是一套用來標音的系統,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標示方法。 [2] 國際音標的使用者有語言學家、言語治療學家、外語教師、歌手、辭書學家和翻譯學家等人。 [3] [4] 按照國際音標的設計,它只可以分辨出口語裡下列音質的對立成分:音位、語調以及詞語和音節的分隔。 [2] 若要表示諸如咬牙、咬舌和由唇顎裂所發出聲音的音質,則有另一套獲廣泛使用的國際音標擴展系統(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 [3] 直到2007年,國際音標共有107個單獨字母,以及56個變音符號和超音段成分。國際語音學學會偶爾會增刪一些符號,或者修正某些符號。 目录 1 歷史背景 2 理论假设 3 描述 3.1 編製類型 4 符號表 4.1 輔音 4.1.1 非肺部气流音 4.2 元音 4.3 變音符號 4.3.1 聲門狀態 4.4 超音段成分 5 用途 6 漢語言學界專用的音標 7 Unicode編碼 8 參見 9 注释 10 參考文獻 11 外部链接 11.1 國際音標字體 11.2 输入工具 11.3 聲音檔案 11.4 圖表 11.5 Unicode 11.6 國際音標相關擴展 歷史背景 主条目:國際音標歷史 1886年,以法國語言學家保羅·帕西為首的一群英國和法國語言教師,組成了一個學會,旨在創造一套轉寫和記錄人類語言的音標系統,它正是1897年後被稱之為國際語音學學會的前身。 [5] 他們最先參考了英語拼寫改革使用的羅馬字母,設計了一套最初的音標表,但為了讓它們可以在其他語言中使用,其符號容許在不同的語言中有不同的音值。 [6] 例如,讀音 /ʃ/ 原本在英語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