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越南語書寫系統

文言文

Image
「 古文 」重定向至此。關於与此名称相似的其他条目,詳見「 古文 (消歧义) 」。 文言文 区域 大中華地區 朝鮮半島 日本 越南 琉球 年代 前5世纪至后2世纪; 此后直至20世纪初一直作为书面语言 語系 汉藏语系 汉语族 文言文 文字 汉字 語言代碼 ISO 639-3 lzh Glottolog lite1248 [1] 文言文 ,也稱 漢文 ,是漢語族諸語言的一種書面語言,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口语。据学者胡适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 [2] 至中國唐宋時期,漢語族諸語言的口語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時,有三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的书面语,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 [2] ;另一种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漢文,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 ;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文的源頭,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以及马来西亚,是士大夫都能通曉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因而能以筆談的方式跨越語言之間的屏障,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的朝鮮王朝雲峴君與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20世紀操閩南語的林獻堂與清朝的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國新文化運動导致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地位。 目录 1 定义与分类 2 特點 2.1 語法特點 2.2 詞彙特點 3 文體分類 3.1 魏晉南北朝 3.2 明朝 3.3 現代 4 当代傳承 4.1 中華地區 4.2 日本 4.3 朝鮮半島 4.4 越南 4.5 馬來西亞 4.6 琉球 5 文言文研究 5.1 古漢語語法學的建立 5.2 研究語料 5.3 未來发展 6 比較文言文和現代中國語文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8.1 引用 8.2 书籍 9 外部連結 10 参见 定义...